建议升级浏览器版本到最新版本!
X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天津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天津是一个多民族散居、杂居的沿海城市,56个民族成份齐全。根据天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市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44.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7.12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4.8%。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苗族、土家族。有 1个民族乡,即蓟州区孙各庄满族乡。有42 个民族村,其中回族村22个、满族村20个。   人口数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331327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2.56%。全市共有53个少数民族,缺少德昂族和珞巴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回族,人口数量17773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53.64%,占全市总人口比例1.37%。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83624人,蒙古族20328人,朝鲜族18247人。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7052人,壮族6123人,苗族3751人等。   人口分布。经统计,少数民族人口中的43%集中于市内六区,22%分布在环城四区,14%分布在滨海新区,21%分布在远郊五区。人数较多的几个少数民族,都有相对的聚居区。回族主要集中在红桥区、北辰区,占全市回族人口的33.96%;满族主要分布在蓟州区,占全市满族人口的33.75%;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滨海新区,占全市蒙古族人口的20.38%;朝鲜族主要集中在南开区、东丽区,占全市朝鲜族人口的27.85%;土家族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和静海区,占全市土家族人口的34.2%;壮族主要集中在武清区和宁河区,占全市壮族人口的27.76%。   少数民族乡村。全市共有1个民族乡—孙各庄满族乡,有42个少数民族村。孙各庄满族乡位于蓟州区城东北25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   民族教育。全市目前共有各级各类民族学校32所,其中中学3所、小学7所、幼儿园2所、中职1所,西藏高中班学校5所、新疆高中班学校9所、西藏中职班学校2所、对口支援高中学校3所(和田班2所,黄南班1所)。西藏、新疆内高班、中职班在校生共4000多人。我市部分高校面向民族地区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如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设新疆干部培训班或新疆班;天津商业大学开办青海省果洛州藏族青年干部培训班等。   社会组织。我市有市朝鲜族联谊会、市蒙古族联谊会和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3个民族社团,朝鲜族联谊会和蒙古族联谊会,先后于1988年、1993年成立,少数民族体育协会1989年成立,主要工作是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织比赛,培养、推荐体育人才。少数民族社团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和社会、政府之间发挥了良好的桥梁、纽带作用。
更多 >>
第七届天津市民族乡村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蓟州区举办
9月14日上午,“民族团结一家亲 乡村振兴共发展 庆丰收 促和美”第七届天津市民族乡村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蓟州区孙各庄满族乡隆福寺村隆重举行。市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董玉文和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国栋出席活动。来自北京市密云区和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统战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满乡谱新韵,盛世奏华章。演出在歌曲《双脚踏上幸福路》中拉开序幕,非遗舞蹈《二贵摔跤》、满族《喜歌》、民族歌舞《欢乐地跳吧》等文艺节目精彩纷呈,各族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京津冀三地演员们通过赞美新时代,颂扬民族团结,充分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携手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景象。活动设置民族知识问答环节,到场的京津冀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气氛热烈,进一步提高对民族政策的了解,营造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民族手工艺展区展出了官场手工扇、皮影雕刻技艺、糖画等众多蓟州经典非遗项目,多样的互动体验,拉近了各族群众与非遗文化的距离,让大家连声称赞、流连忘返。核桃、板栗、鸡蛋等农家珍品也纷纷亮相。   此次活动由天津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由天津市民族文化宫、蓟州区委统战部、孙各庄满族乡人民政府承办,北京市密云区委统战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委统战部、天津青年会和蓟州区文旅局协办,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市民族宗教委民族二处、市民族文化宫、市农业农村委、天津青年会、市各涉农区有关同志参加活动。   
更多 >>
南开区委统战部开展“同心共育石榴花 粽香摇扇品非遗”迎...
在粽叶飘香的时节,南开区委统战部、区民族宗教委携手崇化中学50余名新疆班学生们,走进天津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同心共育石榴花 粽香摇扇品非遗”迎端午非遗体验活动。   活动伊始,同学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天津市民俗博物馆,了解它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青砖灰瓦间,飞檐斗拱诉说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雕梁画栋上,每一处纹饰都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同学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驻足观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直观的认识。       紧接着,精彩的非遗体验环节拉开帷幕。非遗老师化身“文化使者”,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宋代茶艺文化盛宴。老师详细讲解了宋代点茶的历史渊源,从点茶在宋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到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随后,老师教学生们点茶七式,邀请同学感受茶筅击拂。同学们还品尝了香气四溢的茉莉花茶,在氤氲茶香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果子和团扇制作体验环节同样精彩纷呈。非遗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中国式茶果子和团扇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和装饰技巧。老师手把手教学生们搓面团、包馅料、着色、塑形,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个个可爱的粽子造型的茶果子诞生,同学们沉浸在迎庆端午的节日氛围中时,也感受到了中国茶艺文化之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拿起画笔,在扇面上绘制龙舟、粽子、端午等图案文字,在一笔一画间,沉浸式体验到传统古典团扇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将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其中。   活动结束后,一位同学激动地说:“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过这些传统文化,今天能亲身体验,感觉特别震撼!原来我们的文化这么丰富多彩,这么有魅力!”还有同学表示:“这次活动让我对祖国的文化感到非常骄傲自豪,以后我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文化!”   此次迎端午非遗体验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一次心灵的沟通与交融。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认同,在认同中传承,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多 >>
“津石榴”第二届天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展演...
5月28日下午,由天津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天津市民族文化宫承办,河北区委统战部、红桥区委统战部协办的“津石榴”第二届天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展演——“端午粽情中国节 津沽盛开团结花”专场演出在市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各族群众欢聚一堂,以精彩的文艺表演共庆传统佳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市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庆,市民族宗教委、市民族文化宫、河北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展演在开场舞《美丽中国》的灵动演绎中启幕,舞姿尽展山河壮美。随后,舞蹈《火红石榴籽》《掀起你的盖头来》《吉祥》《快乐地跳吧》等以热情舞步绽放民族团结之花,传递真挚祝福。传统武术《龙腾虎跃》刚劲昂扬,朗诵《我的祖国》深情礼赞家国情怀,民乐独奏《新康定情歌》悠扬婉转,打击乐《鼓诗》展现少年文化担当,京剧《甘露寺》选段彰显国粹魅力,《穆氏古彩戏法》以惊艳技艺焕活非遗风采。演出形式多样、高潮迭起,赢得观众热烈掌声。演出尾声,歌伴舞《领航》以恢弘旋律讴歌党的初心使命,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厚情谊。   本次展演汇聚基层社区、高校、艺术团体等参演单位的300余名演员,涵盖歌舞、戏曲、民乐、杂技、朗诵等众多艺术形式,以多元艺术共绘民族团结画卷,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昂首阔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更多 >>
天津市道教概况
一、中国道教现状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本土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将道和德作为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多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二、中国道教历史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道教通常以“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道教的创立者,尊称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成立爱国爱教的宗教团体,逐步在宫观内实行民主管理。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1957年4月,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在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道教协会现任会长为李光富道长。   三、中国道教派别及影响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道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道派,各个道派经过历史上的融合,最后归并到正一道(由天师道发展而来)和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两个大道派中。今天的道士即分属这两大道派。这样的划分是解放后逐渐形成的。   正一道是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习惯上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宗坛为江西龙虎山,一直流传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在已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基础上,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明清时,天师封号被取消。   正一道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正一道派主要流行在江南一带。   全真道为金初创立的道教宗派,创派人为王重阳。全真道以道经《道德经》、佛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儒经《孝经》为主要经典,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在修行方法上,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冶炼金银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蓄妻室,不茹荤腥,断除酒色财气,有一套严格的清规戒律。全真道仿佛教建立了丛林制度,各地全真道士仙游至全真十方丛林,均可栖息学道。在元代,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又分别开创全真道七个支派,其中以长春子丘处机开创的龙门派势力最大,至今全真道仍以龙门派人数最多。全真道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北方居多。   天津市依法登记的道教场所只有一处——静海区药王庙,目前我市没有成立道教协会。   
更多 >>
天津市伊斯兰教概况
天津市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6月,是天津市各族穆斯林的爱国宗教团体。该协会宗旨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协助政府宣传贯彻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全市各族穆斯林的合法权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务的原则,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积极为广大穆斯林群众服务;发扬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带领伊斯兰教界人士和各族穆斯林群众积极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天津市伊斯兰教协会分别于1981年6月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1998年6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2009年6月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2018年11月召开天津市伊斯兰教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天津市伊斯兰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市伊协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为马成德;常务副会长黑振桐;副会长张宝华、于长友、从金昌、穆瑞忠、阿依木汗;秘书长张宝华(兼)。   天津很多清真寺历史悠久。天津清真大寺位于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是集中国宫殿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文化为—体的古建筑群。清真大寺内悬有阿拉伯文和汉文匾额与楹联96块。其中经文匾额17块,经文抱柱楹联6幅(12块)、经文望板3块、经文石刻匾额4幅(8块)、经文砖刻匾额2块、汉字匾额32块,汉字抱柱楹联8幅(16块)、汉字砖刻匾额2块、汉字石刻匾额1块,是全国保存古传匾联非常丰富的清真寺之一。天穆清真北寺座落于北辰区天穆村,创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是天津市最古老的清真寺,整体建筑为中国宫殿式古建风格。金家窑清真寺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也是天津市历史悠久的清真寺之一,是天津重点保护历史风貌建筑。   
更多 >>
天津市天主教概况
天津市天主教宗教团体   市级宗教团体:天津市天主教爱国会  天主教天津教区教务委员会   天津市天主教“两会”   领导班子:“两会”领导班子由主席和八位副主席组成:王学凌神甫任天津市天主教“两会”主席、朱立戈神甫、张良神甫、李冬神甫(兼教务委员会秘书长)、马豹教友(兼爱国会秘书长)、张双印神甫、袁振彬神甫、王景峰神甫、刘秀春修女任副主席,刘行杰神甫为名誉主席。   天津市天主教爱国会是在1963年由天津市天主教友爱国会更名的,是天津市天主教爱国团体,是爱国爱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具体体现。作为政府与教会的桥梁纽带,爱国会团结带领广大神长教友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宣传贯彻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带领信教群众积极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天津市西开教堂概况   西开教堂始建于1917年,是天津市区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亦为天津教区主教座堂。地处和平区西宁道,在最繁华的滨江道商业街的最南端,也是我市南京路高档商务商贸区内的标志性建筑。   从1862年天主教传入天津到1912年,教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于是在“西开”修建主教府和大教堂,历经三年的建造,1917年这座融入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便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教堂长60 m、宽30 m、建筑面积1891.95 m²;它的建筑布局为南北轴向、东西对称,平面呈“十”字型,顶部是并排的三个半圆形塔楼,每个塔楼高达40多米,后塔楼最高处达47.36 m。早年落成时塔楼表面覆盖的是铜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独特的光彩,几十年过去了,塔楼历经岁月的冲刷,如今已是绿色斑驳。然而这种锈迹不仅丝毫没有影响它的魅力,相反却产生了另一种美感。   教堂的门窗是西方中世纪建筑中的半圆形拱券,它给人以向上无限延伸的视觉感受,也是其特有的信仰涵义所在。教堂内部从正门两侧到底部祭台,有两排14根方柱支撑堂顶,使教堂内部形成三通廊式。教堂的墙壁是用红白相间的缸砖砌成,既华丽又不失典雅。教堂外檐以圆形窗和列柱券形窗组成的叠砌拱窗为主,正面两侧和两翼山墙没有绣花形窗,烘托出了这座教堂建筑的形式风格。它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拜占庭建筑影响下的罗马式建筑风格、特色,这种建筑风格至今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1976年地震严重震损。1979年全面修缮内部彩绘油饰一新,1980年圣母升天瞻礼正式恢复使用,重新对外敞开大门。在举行教会活动之余,也全天候免费向社会开放。   
更多 >>
天津市基督教概况
天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天津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简称天津市基督教两会)是天津市基督教信徒自愿结成的爱国爱教组织,是在天津市社团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基督教宗教团体,截至目前已召开了十次代表大会,办公地点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山西路62号。天津市辖区内基督教堂8座(山西路堂、仓门口堂、冈纬路堂、西沽堂、塘沽堂、大港堂、宁河堂、董庄子堂),在津外国人基督教宗教活动临时指定点7处。   1860年基督教大规模传入天津并在天津传播。解放初期,中国基督教界发起三自爱国运动,天津基督教界积极响应,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上签字,走上“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道路。1958年天津基督教界按照中国的实际实施联合礼拜。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基督教界高举爱国爱教旗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同心同行,坚持“三自”办教方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在抵御境外利用基督教渗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天津市基督教界按照基督教教规教义,积极开展灾害救助、扶贫助残、养老助学、医疗卫生等公益慈善活动,赢得到社会的认可。天津市基督教两会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带领基督教信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传递正能量,为建设美丽天津,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