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一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任何思想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了《习近平在宁德》这本书,我感觉,在那段日子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开始了他的孕育。
习近平曾说,立业主要从宁德开始的。那时的宁德,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俗称“闽东老九”,全地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下党是其中最穷的。不要说基本的公共设施建不起来,平时吃饭只有盐巴调味,连酱油是什么都不知道。当时人多去了几个,连开会场所都没法子解决,他亲自敲定的在廊桥上开现场会、吃饭和休息,下党乡群众的淳朴、热情、坚韧和对摆脱贫困的渴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很感慨地说:“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 习近平后两次再进下党,都是他自己主动去的,那里百姓的生活始终牵动着他的心。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创新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提出,要以一村一户为对象,身子扎下去想路子、解决问题;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比如推广“一村一品”;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跟进,才能实打实地上一个新的台阶。“不能希望一口就吃成一个大胖子,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他当时就讲,“几任干部一本账、一任接着一任干、任任干给群众看”,与当今提出的“功成不必在我”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和当年的“摆脱贫困”,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既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提高。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他关于脱贫工作的态度和要求是一贯的。中国有这么多人,不从整体上根本上摆脱贫困,就无法谈真正意义的现代化。今天总书记讲,脱贫路上不要让一个人掉队,就是这个道理。摆脱贫困,始终是他心灵最深处的情结。
1988年9月,当时宁德干部群众的悲观情绪比较严重。落后的现实和各种各样的“等靠要”思想流行,工作怎么干得好?他提出,要除去悲观、树立信心,多谈优势、淡化贫困,明确目标、贵在实践。所以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当然,干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在推动工作中,面对治理整顿的形势和各式各样的论调,他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虽然治理整顿期间不能上新项目,但前期工作不能松。不仅不能松,还要加强。第二,治理整顿对于闽东来说恰好是个发展机遇。这也是他提出的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他指出,治理整顿是为了加强内部管理,更好地提高效率。无论是农业方面还是工业方面,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提升竞争力,搞集约式发展,都很有必要。他的这些观点跟别人不太一样,不是说治理整顿就没事情干了,而是大有可为,正是需要牢牢把握的发展机遇。闽东后来一些大项目,前期实际上都是那时候开始做的。他的这种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体现在他治国理政的论述中,是解决复杂问题、难点问题的正确途径。
读《习近平在宁德》,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理解他对人民的深切情怀。(网信办 尹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