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升级浏览器版本到最新版本!
X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学习贯彻十九大丨十九大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明方向

来源: 中国民族报发布时间: 2017-12-08 1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方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对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段论述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顶层设计,表达了党中央对广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五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呈现良好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不仅多次发表有关民族团结的重要讲话,而且走遍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成为新时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型教材。2014年7月,国家民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细化,并将其渗透到社会不同的组织形式之中。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广泛开展,呈现出立体化、全方位开展的良好态势。

  首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到各级各类学校。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在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纲要》提出,要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框架内,在小学三四年级进行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在小学五六年级进行民族常识教育,在初中一二年级进行民族政策常识教育,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进行民族理论常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为此,一些学校专门编写了《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科教育读本》《高中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科教育读本》等辅助资料。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高校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顺利开展。2013年4月,共青团中央印发《“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方案》,引导全国各民族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坚定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近年来,作为联系广大青少年的纽带,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充分利用假期和各种契机,以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为主题,开展国情服务、公益活动、主题团队、课外辅导、夏令营、红色旅游等不同方式,充分发挥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积极开展各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到家庭、社区、社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教师、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家庭成员,强化其民族团结意识,并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为学生、子女作出表率。近年来,促进民族团结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一些地区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家庭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已经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大量来自民族地区的群众进入内地或周边城镇工作和生活,城市社区成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社区基层组织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切实提高对做好社区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依托社区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社会大众传媒也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平台,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教育网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宫、科技馆等载体也都积极履行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职能。事实证明,大量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的影视剧、科普读物、动漫作品和游戏等,为广大群众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十九大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明了新方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实现“两个共同”的过程中,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开创新的局面。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质上是认同教育或共识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说,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因此,追求“共识教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站在国家的层面,获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获得平等、统一、和谐、进步的共识。

  其次,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开展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写入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其在党的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是各民族间的平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是不断提高改善民族关系的艺术和方法。一直以来,党中央始终在不断提高、改善处理不同民族间相互关系的艺术和方法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发展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新时代,在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前,在城乡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包括经济、生活、就业、教育等的变化面前,更加需要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而只有重视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其作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才能引导各族群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继续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好局面。

  第三,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代伴随着实现新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民族团结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和结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这一战略的伟大过程中,“两个共同”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和结果,表现了全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自信。这样的自信来自长期以来中国特色民族团结教育追求“两个共同”的成功实践,也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对“两个共同”的高度认可和积极践行。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3893个模范集体和4085名先进个人。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其下属自治州、自治县和有关地市也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量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积极配合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从而最广泛、最深入、最实际地教育和引导了广大人民群众,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安定团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九大更是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写入大会报告,彰显了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坚持“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的信心和决心。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