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升级浏览器版本到最新版本!
X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 天津民族 > 民族经济

孙各庄满族乡

来源: 市民委(市宗教局)发布时间: 2017-12-18 13:16

  孙各庄满族乡位于蓟州区城东北25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占乡总人口33.7%。孙各庄乡始建于1953年,1961年5月成立孙各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1985年4月6日为落实民族政策,经市政府批准,恢复了孙各庄满族乡。该乡的满民祖先都是随王入关,或后来由东北迁入此地。有的历经辗转,最后到此落户。

  历史人文。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当时该乡的村民主要是看陵护树和当差。如龙福寺尹家就是由东北先迁到围场,由围场到盘山静寄山庄,由盘山迁到龙福寺,在行宫当差。那时的满民职业是当差,非农业按月从朝庭领取奉禄。此地修建帝王的陵寝是满族先人定居的主要渊源。太平庄的满民在北京管理御马,后到太平庄负责护裕宪亲王陵(大王陵);朱耳峪看护悼妃陵寝;丈烟台看护荣亲王陵(太子陵);孙各庄看护理密亲王(二王陵);朱华山看护太子陵(八仙陵);夏家林是树户,负责陵区的绿化和管理工作;龙福寺则主要是在行宫当差。丈烟台姚姓先辈有战功,曾任佐领护陵年代任千总。

  民族风俗。历史上满族精于骑射,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男人脑后留发,束辨,穿马蹄袍褂,妇女头顶束髻,佩耳环,穿直统旗袍,天足,穿花鞋。满族的住房一般有两间,外屋是厨房,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住北炕,小辈的姑娘、媳妇住南炕。满族人过去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和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旧历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风味食品是白煮猪肉。满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过去小辈对长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是请安,五天是打千,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引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信仰萨满教,汉译为“巫师”,过去满民“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经治无效,才请医生诊治。满族的体育项目有跳马、跳骆驼、滑冰、珍珠球等。

  满族服饰。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着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里,“挽”出来更显得美观。辛亥革命以后,旗袍也为汉族妇女普遍着用。

  经过不断改进,旗袍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旗袍上装饰最精巧的要算花边。清初镶边较狭,颜色较素。至清末衣缘越来越阔,花边也越滚越多,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还有在衣襟及下摆处用不同的珠宝,盘制成各种花样。或挖空花边,镶上各种图案。这类衣服,由于服饰太盛,穿在外边几乎看不清原来的质地。清代妇女穿旗袍时,还要穿花盆底鞋,高四五寸,形状上宽下圆,形似花盆,故俗称“花盆底”。又因其底的中间凿成马蹄式,踏地时印痕像马蹄,所以又叫“马蹄底”。

  满族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满族“颁金节”的日子。“颁金节”是满族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它是满族的诞生纪念日、命名纪念日,是全族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满族同胞都以各种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但“颁金节”与金银财宝无关。满族历史源远流长,从殷商到清满洲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发祥地就在吉林长白山。数千年风云激荡,满族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一笔笔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中,颁金节是满族的“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农历10月13日定为“颁金节”。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