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升级浏览器版本到最新版本!
X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 天津民族 > 民族文教

天津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

来源: 市民族宗教委发布时间: 2020-07-06 17:46

  近年来,天津市民族宗教委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权利,注重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班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民族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天津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3.15万,其中,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3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62%。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为8.6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13%。少数民族专任教师0.35万人,占教师总数的2.52%。少数民族学生逐年增多,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二、开展少数民族教育工作

  (一)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坚持优先发展民族教育

  我市把民族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努力做到资金优先保证、设施优先提供、师资优先配备、政策优先落实、管理优先到位。《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提出了要办好民族学校,使民族教育与我市教育整体发展相适应并优先发展,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等八部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民族教育投入,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民族教育给予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发展民族教育,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投入。

  (二)创新举措,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能力水平,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统战部和我委联合发起成立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和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新机制,立足所在学校,辐射全市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行为引导等方面进行示范和指导;针对共性问题,研究制定办法和对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些最初的尝试,现在都已经常态化和机制化。暑假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里家访情况,受到学生家长和当地群众的欢迎,拉近了学校和学生的距离。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更好成长成才为出发点,探索开展的“学业帮扶”和“党员教师结对帮扶”新举措,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各方面积极性显著增强,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下一步准备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借助网络平台,研究“全方位”、“一对一”帮扶少数民族学生。

  (三)全面加强民族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理念新、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和以培育民族栋梁为己任的干部教师队伍,是搞好民族教育的基础。多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队伍的培训工作,先后涌现出市区级名校长、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各民族学校也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红光中学成立了“格桑花教师成长学校”,从师德师风、专业素养、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了教师进行民族教育的专业能力。

  (四)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1、坚持民族团结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课程体系,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列入我市必修课程,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

  2、积极开发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资源。不断完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如第五中学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精选多年来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材料,出版了20多万字的《民族团结教育采撷》一书。

  3、多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摄影、绘画、歌舞展演、民族知识竞答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自从2010年开始连续举办十届“感恩伟大祖国,增进民族团结”师生演讲比赛。

  三、配合市教委全力办好民族班

  目前我市有民族班学校18所,其中西藏高中班学校5所、新疆高中班学校9所、对口支援和田班学校2所、青海黄南班学校2所。红光中学、第五中学分别于1985年和2000年开办西藏班、新疆班,均为全国首批。办班30年以来,累计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毕业生7,000余人,发展学生党员105人。许多民族学校多次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受到国务院和市政府表彰。

  各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体育活动,精心安排春节、中秋节、国庆节、古尔邦节、藏历年等节日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探索推进混班制教学,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组织开展当地学生与民族班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附件:

分享到: